“能源环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是四川省教育厅授牌并资助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根据基地发展规划,经中心学术委员会研究决定,现将2025年度基地项目向全省公开发布,申报工作公告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于能源环境碳中和的理论体系建设与实践问题,响应国家低碳转型战略,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构建美丽四川和高质量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服务于四川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选题方向
选题要遵循本中心2025年项目申报指南。选题为方向性条目,申请者可根据指南相关条目自行拟定具体题目。
1. “双碳”目标下四川省能源产业转型路径研究
2.四川省能源产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机制研究
3.四川省新能源优势下产业承接问题与对称研究
4.四川省新能源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5.四川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与能源系统转型研究
6.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提升研究
7.四川省低碳视角下的新能汽车充放电策略研究
8.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
9.城市低碳转型的适应性管理研究
10.新能源汽车V2G技术投资策略研究
三、申报对象
(一)申报人应为省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科研人员,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能源环境碳中和研究的相关人员。
(二)已经承担本中心课题且尚未结项的负责人不能参与本中心课题申报。
(三)申报者所在单位应对申请人能否胜任研究工作在申报表上签署明确意见。
(四)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高级职称。其他项目职称不做要求,但需要博士文凭,或有两位高级职称专家的推荐。
(五)申请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项目的负责人须为博士研究生。
四、项目类别及管理
(一)2025年度项目设重点项目(2-3项)、自筹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项目。重点项目资助额度不超过0.5万元,研究周期原则不超过2年。自筹项目、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项目,研究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一年。(自筹结项为优秀,中心将给予一定经费支持)
(二)请各高校及有关单位加强项目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保证申报质量。请各单位科技处(社科处)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申报书填写内容,进行认真审核,盖申报单位科技处(社科处)公章并签署明确意见。
(三)项目结题条件:
1.重点课题,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结题:
(1)发表相关的CSSCI/CSCD(不含扩展版)或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1篇,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包括《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
(2)学术专著1部;
(3)提供一篇成果要报(须获省部级及以上单位采纳或领导肯定性批示)。
2.自筹课题,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结题:
(1)公开发表与课题相关论文1篇;
(2)提供一篇成果要报(须获市厅级及以上单位采纳或领导肯定性批示);
(3)研究报告(提供知网查重报告)。
3.研究生科研创新培养项目,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结题:
(1)在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包括SSCI或SCI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期刊)上发表与课题相关论文;
(2)研究报告(提供知网查重报告)。
(四)项目的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包括阶段成果)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注注明“能源环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英文为“Energy and Environment Carbon Neutrality Innovation Research Center(***)”。专著形式的科研成果要在前言或者后记中注明。
(五)结项时,除提交相关研究成果外,重点课题还需提交0.5万字以上的课题结项报告(附件3)。
(六)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免于鉴定:
发表两篇及以上CSSCI/ CSCD/SSCI/SCI来源期刊论文;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教育部《教育部简报(高校智库专刊)》《专家建议》或省社科规划办《成果专报》采纳的;被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做出肯定性批示的咨政报告(需提供证明);项目研究成果获得1项省(部)级以上奖项的(含获奖公示)。
(七)项目立项后,不允许中途更换任何项目成员。
五、申报时间及要求
(一)申报人通过官方网站或本通知链接下载项目申报书(见附件1)和活页(见附件2)。申请人应如实填写申报书,并发送电子版至基地邮箱nyhjtzh@126.com,请写明邮件主题:申报人+2025能源环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项目,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20日,逾期不再受理。
(二)项目评审后,拟立项的课题负责人需提交申报书的纸质版。请将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或负责部门审核盖章后的申报书与活页(一式3份,其中原件1份,复印件2份)邮寄至本基地。未经所在单位审核盖章确认的项目不予立项。
六、联系方式
中心地址: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1号成都理工大学第九教学楼9b103-1能源环境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
邮编:610059
联系人:陈老师 崔老师
联系电话:18328002571 13547903799